关注丨五年来我国重点地区环半岛APP保成就一览
半岛APP自2012年以来,生态、绿色文明建设上升至战略高度,经过砥砺前行的五年,全国各地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,“环保”已成为现如今最为热火的话题之一,那么,过去五年,环保都取得了哪些成绩?
5年来,北京市启动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提升项目133项,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,涵盖清洁能源建设、水环境治理、垃圾处理设施、绿化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建设等5个方面。截至今年5月,已有80余项重点工程投入运行或试运行,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。全市新增污水管网1400多公里、再生水管网490公 里,污水处理率由83%提高到90%,再生水主要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,成为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;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。同时,北京市平原造林超过110万亩,联通京津冀重点生态廊道加宽加厚,扩大了环境容量。
五年来,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半岛APP,2016年,空气中细颗粒物(PM2.5)年均浓度为73微克/立方米,较2012年下降23.7%。其他三项污染 物可吸入颗粒物(PM10)、二氧化硫(SO2)和二氧化氮(NO2)较2012年分别下降15.2%、64.3%和8.2%。
天津市加快打造美丽天津步伐半岛APP,先后实施了3轮共9年的水环境治理,并于2013年1月开始试行河长制管理模式,是全国最早的省市之一。 随着天津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,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逐年增加,由2013年的157条(段)增加到565条(段),对河长履职情况的考核范围将涵盖水资源保护、水资源开发利用半岛APP、防汛减灾等多个方面,考核结果不仅关乎河道管理“以奖代补”资金的发放,更成为问责的重要依据 。
今年,天津市政府近日印发《天津市“十三五”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》。该方案围绕本市“十三五”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目标,针对能源体系、产业经济、城乡发展等领域,确定了九方面重点任务。坚持全面行动和重点突破兼顾、削减存量和控制增量并重,统筹结构优化、能效提升、污染治理,强化政策协同、科技创新、市场驱动、示范引领和全民参与,以强度和总量双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端转型,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。根据该方案,到2020年,天津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0.5%。
全省PM2.5平均浓度4年下降3成多 。河北省委、省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建设经济强省、美丽河北的重要抓手,统筹推进压能、减煤、治企、降尘、控车、增绿等各项措施。在全国率先组建环保队伍、率先开展省对市环保督察、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、率先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、率先实现全 省域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全覆盖……。
2016年,全省PM2.5平均浓度70微克/立方米,较2013年下降35.2%,超过国家此前确定的“到2017年下降25%”目标。特别是在去年不利气象条件下,全省PM2.5平均浓度仍同比下降9.1%。
从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,上海PM2.5浓度(微克/立方米)逐年下降:62、52、53、45、42,5年下降30%。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 加。仅2016年,上海就完成1456家工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,淘汰高污染车5.7万辆,安装扬尘在线余套。
2016年,以解决环境脏、乱、差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为主要内容的“补短板”工作,被上海市委列为重点调研“一号课题”。这两年,上海每年拆除 违法建筑高达5000万平方米,治理污染源、消除安全隐患各有数千处,到2016年年底腾出“干净”土地46平方公里。全市3.8万多条河道都已公布河长 名单,年底将基本消除河水黑臭,水域面积只增不减。
为修复水生态,作为河长制发源地的江苏,对境内所有河道、湖泊、水库等各类水域均实行河长制管理,建立起了省、市、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 (居)五级河长体系,覆盖全省村级以上10万多条河道。全省补偿断面由66个提高到112个。分类提高补偿标准,把太湖流域总磷补偿标准提高到其他地区的两倍,引导流域各地把工作重心放到除磷脱氮上来。
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,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、自然保护区等15大类、779块生态红线区域,严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。同时,在重点区域陆续构建了太湖生态保护圈、长江生态安全带、苏中苏北生态保护网、江淮生态大走廊、湿地生态保护特区,这些构成了江苏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。 截至6月,全省共关闭燃煤锅炉5302个,关闭落后化工产能690家,今年将完成101个河道的治理。
浙江从2013年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,是我国最早开展河长制的试点省份之一。截至目前,全省约4万条河流及湖泊共设立了57500多名河长。今年,由浙江省不但明确了浙江省五级河长的职责,同时还规定,怠于履行河长职责的,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这是全国首个专门规范河长制内容的地方性法规。
此外,浙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——通过“五水共治”“浙商回归”和处置“僵尸企业”,倒逼淘汰落后产能、优化结构。仅2016年,全省就处置“僵尸 企业”555家,淘汰改造落后产能企业2000家,整治脏乱差小作坊3万家。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,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。
山东发起污染治理攻坚战,打响环境改善的持久战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落地生根。提前两年完成国家“大气十条”下达的 “2017年PM2.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0%左右”的目标任务;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,淮河、海河流域治污国家考核连续多年保持第一;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,湿地保护面积新增300多万亩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,严格红线区域管控;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,设立各级网格3177 个;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环境失信联合惩戒;建立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,2014年以来已累计补偿各市资金超过8亿元。
2016年初,广东率先出台了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,包括1个整体方案、5个行动计划,涵盖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等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五大方面。
此外,在清洁能源方面,目前,广东每用2度电,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。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42%以下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%以上。 2016年全年,广东共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约2515亿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约8224万吨。珠三角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8800万吨的峰值,下降到 2016年的6520万吨。
以上只是重点区域的环保整治成就介绍,在这5年时间里,环保范围已由局部转至全国,力度也由初步摸索到现在的环保制度及体系创建,我国用了5年时间,让环保这个词汇普及全国甚至世界,而在重要会议中,也会针对未来的环保制定更为详细的制度和方案,在国家督促指引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相信,生态、绿色文明的全新社会也会很快到来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